📢 Gate廣場 #NERO发帖挑战#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!
Gate NERO生態周來襲!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,瓜分30,000NERO!
💰️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* 2,000枚NERO每人
如何參與:
1️⃣ 調研NERO項目
對NERO的基本面、社區治理、發展目標、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,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。
2️⃣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
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,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、收益圖或實用教程。可以是收益展示、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、小竅門,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,內容詳實優先。
3️⃣ 鼓勵帶新互動
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,或者有好友評論“已參與/已交易”,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!
NERO熱門活動(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):
NERO Chain (NERO) 生態周: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,爲回饋平台用戶,HODLer Airdrop、Launchpool、CandyDrop、餘幣寶已上線 NERO,邀您體驗。參與攻略見公告:https://www.gate.com/announcements/article/46284
高質量帖子Tips:
教程越詳細、圖片越直觀、互動量越高,獲獎幾率越大!
市場見解獨到、真實參與經歷、有帶新互動者,評選將優先考慮。
帖子需原創,字數不少於250字,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
2025加密AI市值或達1500億美元 智能體將主導90%鏈上交易
加密AI領域2025年十大預測:總市值或達1500億美元,99%AI智能體面臨淘汰
隨着AI行業的蓬勃發展,加密AI領域迅速崛起。一位專注於加密AI研究的專家對2025年進行了10項預測。以下是預測的主要內容:
1. 加密AI代幣總市值達1500億美元
目前加密AI代幣市值僅佔山寨幣市值的2.9%,但這一比例預計將大幅提升。AI涵蓋了從智能合約平台到meme、DePIN以及智能體平台、數據網路和智能協調層等多個領域,其市場地位有望與DeFi和meme並駕齊驅。
這一預測的信心來源於:
2. Bittensor項目復興
作爲加密AI領域的老牌項目,去中心化AI基礎設施Bittensor(TAO)已上線多年。盡管AI熱潮持續,其代幣價格卻長期徘徊。然而,Bittensor的數字蜂巢思維(Digital Hivemind)正悄然實現突破:更多子網註冊費降低、子網性能優於Web2同類產品、引入EVM兼容性等。
Bittensor復興的主要原因:
3. 計算市場成爲下一個"L1市場"
對計算能力的需求正呈現爆發式增長。去中心化計算層以可驗證且經濟高效的方式提供原始計算資源。多家初創公司正在這一領域奠定堅實基礎。隨着AI模型的去中心化訓練變得更加實用,整個潛在市場規模將大幅上升。
計算協議之間的競爭可能類似於2021年各大L1公鏈之間的競爭。勝出者將主導一個全新的領域。關鍵因素包括可靠性、成本效益和開發者友好度。
4. AI智能體將主導區塊鏈交易
到2025年底,90%的鏈上交易可能由AI智能體執行,而非真實用戶。這些智能體將不斷重新平衡流動性池、分配獎勵或根據實時數據反饋執行小額支付。
這一轉變的原因包括:
隨着智能體發起交易的比例不斷增長,將需要新的治理機制、分析平台和審計工具。
5. 智能體集羣崛起
AI智能體集羣的概念指微型AI智能體無縫協作以執行復雜任務。這些集羣將改變當前智能體孤立運作的狀況,使AI智能體網路能夠交換信息、進行談判和協作決策。
智能體集羣的應用場景包括:
要使集羣蓬勃發展,通用通信標準至關重要。多個團隊正在爲智能體集羣的出現奠定基礎。
6. 加密AI工作團隊將是人機混合體
未來的工作團隊可能包括具有自主權、責任甚至薪酬的AI智能體。各行各業的公司都在對人機混合團隊進行測試。
這一趨勢的特點包括:
"員工"和"軟件"之間的界限將逐漸模糊。
7. 99%的AI智能體將被淘汰
未來將出現AI智能體之間的"達爾文式"淘汰。只有能產生足夠價值以支付其運行成本的智能體才能生存。
這種淘汰機制將推動行業創新,開發者將被迫優先考慮實用性而非噱頭。隨着更強大、更高效的智能體出現,將有助於說服懷疑論者。
8. 合成數據超過人類數據
合成數據爲人類數據提供了一種可擴展、合乎道德且隱私友好的替代方案。合成數據的優勢包括:
未來可能出現專門創建高度專業化合成數據集的"微型實驗室"。這些實驗室將巧妙地繞過數據生成中的政策和監管障礙。
9. 去中心化訓練更具實用性
隨着技術進步,去中心化訓練的效率和性能將大幅提升。預計很快將出現可在邊緣設備甚至手機上運行的高性能模型。
10. 十個新的加密AI協議市值達10億美元
到2025年底,預計至少有十個新推出的加密AI協議的流通市值將超過10億美元。去中心化AI仍處於起步階段,人才庫不斷壯大。新的協議、代幣模型和開源框架將不斷湧現,可能通過創新的激勵機制、技術突破和用戶體驗改進來取代現有參與者。
這個領域機遇與挑戰並存。市場規模龐大,但技術團隊的進入門檻較低。這爲項目的大爆發奠定了基礎,許多項目會逐漸消失,但少數項目可能具備變革性力量。